從白浜到下田搭公車不用半小時,首先會經過港區,最後才到終點站,也就是伊豆急行下田站的外面。
在港區看到類似漁會的建築物,應該是漁市,還有一家迴轉壽司店。
這裡也有遊覽船乘船處,馬路另一側則是下田市各大有名的溫泉旅館排排站,如下田聚樂ホテル、下田ビューホテル、下田ベイクロシオ、下田シーサイドホテル、黒船ホテル等,不過這區離下田市區中心大概還有一兩站,約10~20分鐘徒步區內。
犬太郎跟喵千代抵達下田市區時,算算離午飯還有點時間,於是決定先找地方洗衣服,本來以為這樣大的城鎮裡面應該有好幾家洗衣店,結果車站附 近一間都找不到,最後問到一位熱心的雜貨店伯伯,他還把幾個後輩叫出來一起想,終於畫給我們一張他們也不確定對不對的地圖,隨然聽不太清楚老伯伯的口音 (反正我們日文也很差:p),還是帶著長輩的一紙愛心繼續冒險。
地圖是標示朝車站東南方往港口的地方,結果在還沒到港口的地方,就看到一間觀光案內所的小木屋,想說下田好歹也是伊豆的旅遊重點之一,外國觀光客應該也不少(至少米國人會想來看吧:p),所以開門進去問,果然小姐給我一張更清楚的地圖,並明確標上自助洗衣店的地點。
按圖索驥的結果,終於在漁港停船處旁邊,看到日夜懸念的洗衣機跟烘衣機。這間無人的自助洗衣店主要的客源是漁船的工作人員,除了巨大容量的機器外,裡面還有投幣的淋浴間,本來擔心洗衣槽會不會很髒,檢查結果還可以接受,就是洗劑~賣~完~了~@_@
靈機應變的犬太郎提議去外邊晃一圈,找間便利商店或雜貨店買一小包,結果在巷弄中又發現窮人的好朋友AOKI,待會又有補給果汁跟零食的地方,真是太感動了!
順利把衣服放進去洗後,眼看洗衣時間還很長,犬太郎跟喵千代決定在下田市區晃一圈,同樣是靠觀光跟漁產起家的小鎮,下田市跟伊東市卻是不一樣的風格,伊東市的觀光人潮明顯比當地住民多很多,下田市卻讓人感覺到這是實實在在是漁港的生活。
在靠港的路邊,除了民家門口的曬魚攤(這幾乎已經是伊豆地區各港岸城市的共通景觀),還有在路邊水龍頭旁圍據一方邊清洗透抽邊聊天的婆婆媽媽們,看樣子是在處理家裡男人清晨補到的獲物吧,待會這些可憐的透抽就要瀝清水份,進行殘酷的日光浴烘乾法,接著就變成人類的盤中飧,果然個人的快樂多半會建築在他人的 痛苦上。
在街道上晃了一下後,發現一棟奇怪的木造圍籬建築,竟然是開幕不久的公共足湯「ハリスの足湯 」!可昔日頭炎炎,實在提不起興致再去泡熱水,想說回程有空再來吧,這樣就錯失了體驗下田溫泉的機會><
既然來到下田,中午當然要享用在地的料理囉!我們挑的いず松陰是 「てくてく步き」推薦下田餐廳裡面屬中價位的,位置就在自助洗衣店附近的巷子裡。剛好吃飽飯後可以回去拿出洗好的衣服丟到烘衣機裡^^
いず松陰的推薦重點是有25公分長的紅燒金目鯛,想說來伊豆生魚吃不少,換點熟口味,於是就挑這家有20歷史的餐館。 犬太郎點的是1800日圓的煮魚定食,就是有25公分長的紅燒金目鯛的那道, 喵千代點的是生魚片定食,有1500日圓跟2000日圓兩種,聽老闆娘的推薦選 2000日圓的。
主菜一端上來,氣勢果然不一樣,直徑25公分的兩個大圓盤裡,一個裝的是柴魚醬油加味霖、砂糖等煮到軟嫩的金目鯛姿煮,一個是附上魚頭滿盛各式各樣的的生魚片,通常這樣是兩人份以上吧! 生魚片新鮮度不在話下,跟海女屋的品質一樣令人滿意,金目鯛姿煮是第一次吃到,跟生魚片的口感截然不同,刺身比較Q,但我是比較習慣紅燒的。
不一會,主菜跟白飯跟味增湯就被我們狂掃一空,只留下味道太腥無法接受的烏賊鹽辛。無論如何,想吃價位合理又大尾的煮金目鯛就來這裡吧,不會失望的^^
算算離往堂ヶ島的巴士發車還有一個多小時,決定繼續在下田市內晃晃。
不照地圖走的結果是,我們大概沿著下田市街的周圍繞了一圈,漸漸走到城市的盡頭,突然發現有一處古色古香的寺院,原來是當地名景點了仙寺。當時有個活動結束,我們剛好遇到散場收椅子,大概也是配合日米交流開港150年的主題吧!
但說到犬太郎對於下田最深的印象,除了好吃的金目鯛之外,就是了仙寺旁商店販售的各式栩栩如生的小狗陶瓷。可愛到讓犬太郎不顧形象蹲下來拍照,結果引起店員的好奇,還應景地「犬太郎」兩聲讓犬太郎驚喜^^
附近還目擊到一輛遊覽車上載著一群米國軍樂隊,喵千代說應該是海軍,突然有點身在米國殖民地的錯覺。(伊豆到處都有邁噹噹跟啃飢飢呀!)對下田黑船祭有興趣的,可以看犬太郎拍回來的海報照片 (1) 跟 (2) 。
拿好了烘乾的衣服跟備用的零食後,犬太郎與喵千代便告別這個伊豆最早春臨的城鎮,搭乘往西伊豆的巴士,前往伊豆之旅的最高潮—海景溫泉旅館去了。
- Previous: [2004 伊豆] Day08-1 白浜的晴 @2004/03/31
- Next: [2004 伊豆] Day08-3 堂ヶ島 @2004/03/31
Please send trackback to: http://blog.seety.org/seetytour/2004/3/31/808/trackback/.